
前几天刷短视频,看到个挺扎心的问题:“为啥现在的乡村医生,都变成了卖药和量血压的?”评论区全炸了。有人说:“现在的村医都不配叫医生”;也有人反驳:“没村医你感冒发烧连药都买不到”。我一这事儿真有意思,也确实值得聊聊。
我还记得小时候,咱村有个赤脚医生叫老李。那时候没公路,他背着药箱,光脚在田埂上窜,哪家娃发烧、哪家老太太头疼,他拎着针管就过去。有一次,我小叔家的孩子高烧不退,是老李从十几里外赶来,连打七天针救回来的。那时候没工资,靠工分吃饭,看病还不收费。说句心里话,那会儿的赤脚医生,真是村里的救命恩人。
不过时代变了,2000年后,乡村医生都得持证上岗。看着更专业了,可说实话,他们的日子反而更难混。咱邻村的小李,卫校毕业回来干村医,每天早上八点开门,到晚上十点还收不了摊,一个月也就四千块。还不如去城里药店上班的同学。村医收入就靠补贴和一点诊疗费,打针十块,输液二十,这钱也就图个热闹。
更惨的是风险大。江西老陈去年给人输液,病人突发过敏,好在救回来了,家属还非说他没问过敏史,让赔钱。最后赔了五千,他自己苦笑:“我问了就是没证据,谁管你呢”。从那以后,看个病还得先签“知情同意书”,比进手术室还正式。
不过呢,今年政策确实有点新动静。国家把补贴提到110块一人,还鼓励“家庭医生签约”,签一个人就能多挣三四十块。再加上现在一些地儿开始给村医买养老保险、医疗险,出了事保险公司赔,老了也能领养老金。小李说现在干得没那么拧巴了:“起码觉得这活儿还有盼头。”
我也听说咱河南那边,现在乡村医生能考助理医师证,拿了证还能去卫生院坐诊。再往后,村医不只是村头小屋卖药的,会是连接县医院的“第一站”。有的村卫生室都装上远程会诊屏,医生点一点,就能连线县里的专家,真是科技下乡啊。
其实从“赤脚医生”到“乡村医生”,变的只是名字,不变的是他们背后的那份责任感。挣得不多、干得多、责任还大,但他们没走。要我说,这帮人挺值得敬佩的。
你村的医生多大岁数?还在岗位上吗?你觉得他们最大的难处是留言聊聊呗~
炒股如何开杠杆,股票短线平台,股票配资怎么操作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