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“天可汗”,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唐太宗李世民。诚然,唐太宗凭借其英勇的风采和非凡的军事才能,依靠开国初期打造的精锐军队,在国家尚未完全恢复元气之时,便四处出击,打得四方胡夷纷纷俯首称臣,共同尊他为“天可汗”。然而,真正达到大唐鼎盛巅峰的时期,却是在将近百年后的唐玄宗开元年间,那时国家的繁荣昌盛远胜于之前。
实际上,“天可汗”这一尊号并非唐太宗一人独享。在唐太宗、唐高宗以及唐玄宗三代皇帝的统治期间,大唐的国力逐步增强,对四方少数民族的压制与威慑也不断提升,这三位帝王皆被称为“天可汗”。尤其到了唐玄宗时代,大唐的势力版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,影响力覆盖了辽阔的地域。
不过,随着疆域不断扩展,与周边各族的矛盾也日益激烈。加上唐玄宗本身好大喜功,边疆将领为了迎合他的心意,经常主动发动边境冲突,导致大唐与胡族的战争频率和规模逐年增加。为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,唐玄宗进行军制改革,将原本散布于边境的驻军划分为十个独立的军团,分别交由节度使指挥,并逐渐形成制度化管理。
展开剩余71%这十个军团成为大唐军事力量和国威的具体象征,一度打得四夷纷纷求和,边境局势得以稳定。若非安史之乱爆发,导致安禄山背叛,这些强大的军团本可以更长久地守护大唐的盛世。接下来,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这十大军团的组成及其特色:
安西节度使:管辖龟兹、焉耆、于阗、疏勒四镇,肩负守护西域的重任,设立于开元六年,节度使驻守龟兹城,军队人数约2.4万。首任节度使为夫蒙灵曜,后续名将如高仙芝、王正见、封常清皆曾掌管此地,屡立战功。
北庭节度使:于开元十五年设立,旨在防御北方突骑施和坚昆部族,北庭都护府设在庭州,下辖瀚海军、天山军、伊吾军、西州,兵力约2万。历任节度使包括来曜、王安见、程千里、封常清等著名将领。
河西节度使:设立于景云二年,主要职责为分割并打击吐蕃和突厥势力,节度使驻凉州。辖下军队众多,包括赤水军、大斗军、建康军等,共计7.3万人,兵力强大。著名节度使有皇甫惟明、王忠嗣、安思顺、哥舒翰等人。河西走廊地处吐蕃和突厥之间,是战略要地,因此此军团兵力尤为充沛。
朔方节度使:以抵御突厥为主,设立于开元九年,驻灵州。辖经略军、定远军、丰安军及多个守护城镇,兵力约6.5万。此军长年与草原骑兵交锋,战斗力极强,曾由忠嗣、张齐邱、安思顺等名将统领。到唐玄宗晚期,朔方军成为少有能与东北军团抗衡的重要力量,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中坚。
河东节度使:成立于开元十一年,驻太原,主要针对突厥。辖天兵军、大同军、横野军等,兵力约5.5万。王忠嗣、安禄山等均曾任此职,将军们的战功赫赫。
范阳节度使:设立于先天二年,负责防御东北的奚族、契丹族等,辖经略军、静塞军、威武军等军队,兵力高达9万,号称天下第一强镇。节度使驻幽州。最著名的节度使是安禄山,他的崛起与范阳军密不可分。
平卢节度使:开元七年设立,防御更靠东北方向的室韦、羯族,军部驻营州,下辖平卢军、卢龙军等,兵力3.75万。安禄山也曾掌管此地,影响深远。
陇右节度使:开元元年设立,主要防御吐蕃。辖临军、河源军、白水军等多个军团,兵力约7.5万,节度使驻鄙州。后来中唐时期新设的神策军,因护卫朝廷功劳卓著,晋升为禁军,成为朝廷武力的重要支柱,也是宦官掌控朝政的根基。该军团著名节度使有皇甫惟明、王忠嗣、哥舒翰。
剑南节度使:设立于开元五年,主要防御吐蕃及南蛮,驻益州。辖天宝军、昆明军等,兵力约3万,著名节度使有鲜于仲通、杨国忠等。
岭南五府经略使:开元年间设立,管辖广、桂、容、邕、镇南五府,负责镇压南方的少数民族。经略使驻广州,辖经略军、清海军及内地部分州郡,兵力约1.54万。
这十大军团的建立,逐步取代了府兵制度,成为大唐对外战争的主力军。进入唐玄宗中后期,边疆战争日益频繁,单一节度使军力已难以应对,往往需要多军团联合出击。例如安西与北庭节度使需联合控制西域诸国,朔方与河东节度使合力抵抗突厥,范阳和平卢节度使联手对抗契丹,陇右与剑南节度使共同抗击吐蕃。
为统一指挥权,出现了一人兼管多个节度使的情况,安禄山兼任三节度使尤为著名。但实际上早在他之前,汉族名将王忠嗣就曾同时担任四个节度使,且战功显赫。
这十个军团极大巩固了大唐边疆防线,维护了国家安全。若非后期内乱频发,本可保障盛唐辉煌持续更长时间。即便到了大唐国力衰退的晚期,这些军团演变为地方藩镇,虽不受朝廷调遣,但依然实力强大,足以击退周边少数民族,形成强有力的地方军事力量。相比之下,后来的宋朝即便全力出动,却也难以抵御诸如西夏这样的小国,令人感叹唐朝那段军力鼎盛的辉煌岁月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如何开杠杆,股票短线平台,股票配资怎么操作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